繁体版 简体版
顶点小说 > 玄幻奇幻 > 符箓天下 > 关于道教符录派

关于道教符录派(第1页/共2页)

中国道教自宋元以来分金丹派和符录派两大门庭,符录派分天师道、上清派和灵宝派等,着重于法印符咒的功用,沉迷于降魔除妖的实战。网符箓派是以敬天祀神,修斋建醮,表达悃诚,藉符箓以感通神天,验诸事物,而为天人感应,神人互通之学。简言之,符箓派是炼天人相通.

符录派是南方道教的主流派,它继承了道教创始人张陵传道的精髓。符录包括符录和斋醮二部分;符录就是用符文咒水给人治病;斋醮就是设置道场,请下仙界的神灵为人消灾赐福。斋醮是道教的祭祷仪式,有些场面非常宏大,展演出道教的音乐、舞蹈和文学内容。

符录派奉持下列七大教义

一、敬天:物本乎天,道教自黄帝以来,即以敬天垂范,一般道观及教士在祈祷和供奉时,都以三清代表天,所谓三清,就是玉清、上清、太清。二、祀祖:人本乎祖,所以道教主张祀祖,要度祖先,祖先如能修持得道,能做到圣人,做到真人,做到仙人,就能以三清为归宿,所谓「圣登玉清,真登上清,仙登太清。」如不经过修持,亦可用度的仪式,使祖先得到精神的归宿,这亦是教人要崇功报德,不忘根本。三、修道:修道可分内功与外功两途:内功是指修养心性,培育品德而言,同时又指守生养气,炼丹服食,这是以精神修养及体内潜能挥为主。外行是指积极行善,实践伦理道德为主。内功圆满,可以修合天人,返璞归真,成圣、成真、成仙,外行圆满,亦可得到同样的效果。四、行教:凡是在敬天祀神度祖先时,用一定的科仪,修斋建醮:上通神明,可以使祖先上登三清之门,在所祈福禳灾时,诵经拜忏,悔悟罪咎,亦可得到精神上的安慰。五、救人:如吾祖张道陵天师和历代天师以及道教有道之士,用符箓神水治疗疾病,解除痛苦,其功效出神入化,可以制服妖魔,可以扶持正气,使人精神振作,起死回生,这就足救人。六、利物:「道德经」有云:「生之畜之,生而不持,为而不有。」又云:「任万物之性,因万物之性而长养。」这就是天道,要本天地好生之德,爱护动物,培植生物,戒杀放生,这就是利物。七、济世:主张以道立国,以教化民,本「清虚以自守,卑弱以自持」之旨,做到天下莫能与之争,这就是济世。

符箓派道教长于斋醮法事,唐时为最盛。主要的符箓教派有上清、灵宝、正一、神霄、清微等。

灵宝派约形成于东晋南北朝时期,以专门传播《灵宝经》而得名。灵宝派注重祈祷请神、礼拜斋醮等法事进行教化劝善。据陶弘景《真诰》记载,灵宝派据茅山举行送竟、斋戒等法事活动,每年三月十八日,公私云集,车有数百乘,人将四五千,道俗男女,状如都市之众。看人惟共登山作《灵宝》唱赞,事迄便散。元帝曾封阁皂山万寿崇真宫第46代宗师杨伯为太玄崇德翊教真人。灵宝派的分支东华派创立于两宋之际,创始人为道士宁全真讲究斋醮和内丹相结合。

神霄派创始人为北宋末江西南丰道士王文卿。徽宗时,林灵素借助皇帝的力量推广神霄雷法,使它风行一时。此后它传承不绝,支派繁生。神霄雷法是一种据说能够召雷唤雨的符箓法术。该派认为道士作法必须以内丹修炼作为根基,内炼成丹,外用成法,主张融合内丹与符箓。

清微派的创始人是唐末广西零陵人祖舒。经五代北宋,至南宋晚期,其影响渐大。南宋理宗时,第1o代宗师黄舜申以擅长清微雷法闻名京城,皇兄赵孟端拜他为师,跟他学习清微雷法。

南宋初,道士周真公,称许逊等六位真仙降临,传净明灵宝秘法,创立净明道。该派传行净明法的新符箓。净明道也重视内丹修炼,强调符箓与内丹的结合。它十分重视忠孝伦理,形成该派特色。

元初,江西隐士刘玉以南昌为活动中心,再开净明道宗。新净明道自称净明忠孝道,宣扬三教归一的宗教学说。

这些较大的符箓派系以外,宋元时期还有不少符箓小派。各派之间相互融合吸收,区别越来越小,到后来终于全部汇入正一道。

道教符录派茅山法有着悠久的历史。它起源于二千多年前西汉时期号称天下七十二福地的第一福地江苏茅山,由被道家尊称为“茅山真君”的茅盈、茅固和茅衷三兄弟所创,他们是道教符录派茅山法的开山鼻祖。随着时光流逝,道教符录派茅山法传入很多名山道观之中,后辗转流入到古老的八桂大地,从此深深扎根在广西民间中,如今在广西民间中仍隐居有不少茅山法的高功大师。

道教符录派茅山法在漫长的历史展过程中,吸收融合了道、佛、儒、医、武多家功法之精华,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修练体系。茅山道法可归纳为三**门,即气法门、符法门、药法门。三**门又各有一整套修炼程序和使用方法,把三**门配合使用,相辅相成,作用和效果十分神奇。

道教符录派茅山道法属于传统功法,它的宗旨是:炼功修德,性命双修,救死扶伤,造福人类。它特别强调以德为本,重德、积德、养德。功德互补,功随德长、德高功高。

令附录李永球先生所撰写的一文《关于我国道教最大的宗派-南传符箓派》

道教的宗派分为符箓、丹鼎2大系统。符箓一系主要源於古代巫术,以传行符箓科仪为主,斋醮祈禳为事,兼言练养成仙。後汉末,符箓一系先建立其教团,先後有张陵开创之五斗米道与张角之太平道。太平道因动黄巾起义失败而绝嗣,五斗米道一支传衍至今,为符箓一系之主流。至魏晋,灵宝、上清等派先後出现,《三皇》、《上清》、《灵宝》等经亦各嗣传於一时。南北朝时,寇谦之、6修静各於南北改革道教,6修静尤总括诸派经箓科仪於一,诸派之学於是混融,教制为之一变,而嗣传仍各有所主。至唐宋,五斗米道流衍为龙虎山正一道,净明、清微、神霄等新符箓道派相继诞生,互相交参。自南宋末起,符箓诸派一统於正一天师,汇归而为正一派,其下分支以数十计。(注1)

传入我国的道教符箓派绝大多数名不见经传。它们源自中国南方,以符箓为主要修练方术,乃从传统符箓派衍化出来,不过却大大不同。它们盛行於我国、新加坡、泰国、印尼等地华人民间,乃我国道教的主流、最大的道派。目前,尚未见学术界对其作研究。研究我国道教史倘若忽略了它,就是残缺不全。由於它们深入民间底层,鲜少公开,且文献资料严重欠缺,欲对其作进一步的探讨,就十分艰难了。

1983年,我开始涉足南传符箓派。多年来,66续续收集了点滴资料。很遗憾的,还是欠缺我国各地的全面资料。限於水平不高,本文舛误和不妥之处,敬请大家指正。

(一)南传符箓派的传人

(1)何谓南传符箓派

在我国,符箓派可归类为传统的正一道与南传的符箓派。前者即常见的正一火居道士,他们擅於斋醮法事,共分福建(闽南)、客家、广府(广肇)等方言帮,各帮中又分化出许多不同的派别。他们家族代代相传,鲜少外传;後者为纯符箓派,纯粹以符箓行事,不进行斋醮法事。

南传符箓派的历史并不久远。大约明末清初开始出现於中国南方闽粤客家人聚集之处。传习者多作火居道士的装束,头盘髻,多有妻室。19世纪中叶至2o世纪中叶期间,这些客家道士云游东南亚时,向华人民间传教,且是无私的传授予各籍贯华人。与上述家族相传的正一道士比较,则显得致力於道教的弘扬。

将南传符箓派传至本邦的,以广东客家帮道士为主,少数为北方道士,且教派繁多,诸如流民教、昆仑教、六壬教、金英教、茅山教、三清教、白莲教、西天茅山教、河天道德教等。民间对其通称为“茅山”,对於学习符箓派通称为“学茅山”,符箓师父亦被称为“茅山师父”。其实,那是出于於人们的不了解,而且是错的,因为符箓派并非单单茅山一教而已。上述的符箓教派可归类为“民间道教”。这里,为了突出其独有的南方符箓色彩,姑且称为“南传符箓派”。

(2)南传符箓派的特色

与道教其他宗派一样,南传符箓派的目的为成仙得道,以符箓为主要修练方术。符箓也是道士用来召神劾鬼、驱邪镇魔的一种方术。

南传符箓派的特色乃其符箓不同於北传正一道、全真道之符箓。(注2)其符箓的文字浅白易懂,最关键的是符的下端有个“符胆”,那是许多文字重叠写於“符架”上,形成一团墨或朱砂。(注3)而且,要成为一位入教弟子,须经过一套特殊的“过教”仪式。然後经常要练习画符吞服,增强法力。此外,亦习诵念经咒、静坐等方术。

通常学习符箓者,必须为教门弟子,在十分清醒的状况下书画符箓。至於乩童(跳神)、神打、扶乩、神功手所画的符箓,(注4)绝非符箓派的符箓,那是在神明附身(或附在手上),或神志不清,或清醒的状况下画出字迹潦草难懂的符箓,至多可称为“神符”。

画符的步骤是:焚香请神、念敕水咒、念敕纸咒、念敕墨咒、念敕笔咒,然後持笔书符,一边持咒,後下符胆,书毕,念敕印咒,盖下符印,再催念敕符咒,最後掷“筮”求准,若准(圣筮)则此符有灵可使用。在整套修练的过程中,除了画符、念咒,还得存思(观想)、打手诀(手印)、顿脚(於念咒毕都得顿脚,左右脚各有分别)、敕法水、焚化符箓或整张吞服,显出其不同的色彩。

(3)传入本邦

要调查南传符箓派诸教派传入本邦的历史,乃十分艰巨之事。许多默默无闻的游方道士,在各地收了一些弟子为徒,又再云游游四海而去,未留下片纸只苹字记载。

将它传播本邦的乃源自广东的客家帮道士,他们为火居道士,少数不婚娶。约在19世纪中叶,客家道士开始南来弘道。有史可考的早期道观,最早的有芙蓉的天师宫,它由锺善坤道长创建於1864年,现任的第六代住持为张法景道长。怡保的南天洞,乃龚承德道长创办於1868年左右,後传与儿子龚声扬道长,第三代主持是扬至汉道长,第四代是郑理吉道长,皆已羽化,自8o年代开始,归南天洞保管委员会管理。怡保龙头岩,属东华山派,锺善坤道长开创於1894年。自8o年代末住持李真祥道长羽化後,即无盘髻道士主持。怡保东华洞,百馀年前由丘伦初道长开创,传了8位道长,当最後一位道长羽化後,一群善信於1983年成立“东华洞佛寺打坐中心”委员会,东华洞逐渐佛化。芙蓉天公五老观,为邓德华道长创於1927年。太平新路口的中华佛宫,建立於本世纪初叶,主祀太上老君、副祀真君大帝与齐天大圣。霹雳曼绒县的清心寺,由客家人(相信为符箓师)建庙於本世纪中叶,主祀太上老君。太平的仙师王爷庙,罗云亮道长成立於本世纪初叶,第二代住持为其子罗水容,现为其孙罗平顺掌庙,改庙名曰“太上老君庙”。槟城朝元洞清观寺属天衡山脉,1881年由一班客家道士所创建,供奉三教圣人等仙佛。槟城莲花观太上老君、山主饶喜娘等人创於19oo年。槟城亚依淡太上庙,客家道士陈某等创建於19o1年。槟城亚依淡天有宫自在观,19o3年客家道士卢善福等创建等。这些道教庙宇与南传符箓派关系密切。

自19世纪中叶开始南传本邦後,慢慢遍布我国各地,尤其客家人聚集或曾经活跃之处,如怡保、芙蓉、吉隆坡、槟城、太平、关丹、沙巴、砂劳越、柔佛等地。

盛行於北马的昆仑教、六壬教与茅山教,即由3位客家道长──曾必齐(增城客家人)、张彪士(广东客家人)与马英(鹤山客家人)弘扬而兴盛起来。他们於19世纪末期从中国南来抵吉隆坡,与一班1o馀名的符箓派道士,秘密进行反英政府活动。他们善使符咒,声称“拥有刀枪不入的法力”。不过,举事不幸失败,结果他们3人一齐逃奔至太平。曾必齐在太平与怡保收了多名徒弟,6o年代羽化於怡保龙头岩;马英定居太平,收的徒弟不多;张彪士往北马、槟城传教,徒弟颇多。(注5)目前北马上述3个教门的弟子,并非全部源自他们门下,显然除了他们,尚有多名符箓师活跃於当地。

另一位著名的符箓大师陈飞龙则致力於弘扬金英教。他原居广东博罗县罗浮山百鹤洞,本世纪3o年代末期南来弘教,从香港到泰国,进入吉打、霹雳、吉隆坡,後回罗浮山修练。他在泰国、吉打、霹雳与吉隆坡收下多名徒弟。其中一位高足吴金洪,是太平与霹雳著名的符箓师,收有百馀徒弟,包括前金宝国会议员杜添福律师、前劳工局局长陈德平、怡保医院书记长陈永富、多位军方与警方高级人员、商人、知识份子及锡克、印度友族同胞,且多为英文教育者。(注6)

战後,一些法坛酝酿成立新组织,申请注册成为合法团体。比如太平的金英祖师庙,即由罗水松成立於1957年,1966年注册获准。太平的昆仑静坐中心成立於1972年,注册於翌年得到批准。怡保的昆仑古洞亦在7o年代末成立与注册。吉隆坡双溪毛糯的茅山教总坛乃李兴创於5o年代,旋後申请注册。战後初期是符箓派兴盛期,8o年代後,社会转型,时势嬗变,即由盛转衰。

上述的法坛只是冰上一角,相信尚有众多的私人住家法坛私下进行收徒活动,鲜少公开活动。

(4)教派简介

除非深入调查,不然很难详悉诸教派的历史,而且多数教派历史失传,叫人无从入手。

流民教

流民教通称“凤阳”,据说源自安徽省凤阳府,教士们多不嫁娶,善使各种奇特的法术和幻术。他们到处流浪,以走江湖变幻术或卖药为生,流民教符箓已逐渐失传,门人不多。

茅山教

奉茅盈、茅固、茅衷为教主,(注7)尊称为茅山祖师,与历史上陶弘景所开创的上清派(後改称为茅山宗)不同。(注8)本教以纯修符箓为主,教徒众多,遍布各地,教主诞辰为农历五月初三、八月廿八日。

昆仑教

奉先秦时代的道家始祖老子(太上老君)为教主,尊称他为昆仑山天尊。源於广东客家地区,教徒集中霹雳、北马。教主诞辰为农历七月初一。

本站最新网址:www.ddxs.vip

如果你也喜欢网购,可先免费领取:淘宝优惠券京东优惠券拼多多优惠券网购才省钱。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第1页/共2页)